氘燈作為紫外-可見分光光度計、液相色譜儀(HPLC)等儀器中的關鍵光源,其性能直接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。判斷氘燈好壞需結合外觀檢查、啟動特性、光譜輸出、能量穩定性及使用壽命等多維度綜合評估,以下是具體方法及操作步驟:
一、外觀檢查:初步排除物理損傷
燈體完整性
檢查氘燈玻璃外殼是否破裂、裂紋或發黑(可能因漏氣或過壓導致)。
確認燈絲(陰極)是否斷裂或移位(可通過放大鏡觀察)。
檢查電極引線是否松動或腐蝕(接觸不良會導致無法點亮)。
氣體泄漏跡象
氘燈內部填充氘氣(D?),若漏氣會導致燈內壓力下降,表現為:
燈體表面結霜(低溫下氘氣凝結)。
啟動時發出“噼啪”聲(氣體電離異常)。
燈管內出現渾濁或沉積物(雜質進入)。
二、啟動特性測試:判斷電離穩定性
冷啟動測試
關閉儀器電源,等待氘燈完全冷卻(約30分鐘)。
重新啟動氘燈,觀察啟動時間:
正常:1-5秒內點亮(部分型號可能需10-15秒預熱)。
異常:啟動時間過長(>30秒)或無法點亮(可能因燈絲老化或氣體耗盡)。
注意啟動時是否有閃爍或頻閃現象(提示電弧不穩定)。
熱重啟測試
在氘燈持續工作1小時后,突然斷電并立即重啟。
正常:能快速恢復點亮(熱陰極無需重新預熱)。
異常:需多次嘗試才能點亮(陰極材料蒸發導致發射能力下降)。
三、光譜輸出檢測:核心性能指標
波長準確性驗證
使用標準物質(如汞燈)校準儀器后,掃描氘燈在190-400nm范圍內的光譜。
關鍵波長點:
190nm(氘燈特征短波限,能量應≥80%標稱值)。
253.7nm(汞燈特征峰,用于波長校準)。
360nm(長波端能量衰減點,能量應≥50%標稱值)。
異常表現:
波長偏移(如190nm峰偏移至192nm,可能因燈內壓力變化)。
特征峰消失或展寬(提示燈內氣體成分改變或電極老化)。
能量穩定性測試
固定波長(如254nm),連續監測氘燈輸出能量30分鐘。
正常標準:
能量波動≤±1%(短期穩定性)。
能量衰減率≤0.5%/小時(長期穩定性)。
異常表現:
能量呈指數下降(可能因燈內氣體消耗或電極污染)。
周期性波動(如每5分鐘下降10%,提示電源或燈座接觸不良)。
四、使用壽命評估:結合歷史數據預判
累計工作時間
氘燈典型壽命為1000-2000小時(高強度使用可能縮短至800小時)。
通過儀器日志查詢氘燈累計點亮時間,接近壽命終點時需加強監測。
能量衰減曲線
繪制氘燈能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(如每100小時測試一次254nm能量)。
更換標準:
能量降至初始值的50%(部分儀器設定為70%時報警)。
衰減速度突然加快(如從每月衰減2%增至5%)。
五、替代測試法(無專用設備時)
對比測試
安裝已知良好的同型號氘燈,對比兩燈在相同波長下的能量輸出。
若新燈能量顯著高于待測燈(如>30%),則原燈可能需更換。
儀器自檢功能
多數HPLC或分光光度計具備氘燈自檢程序(如Agilent的“Lamp Test”)。
運行自檢后查看錯誤代碼:
Error 101:氘燈未點亮(可能因燈壞或電源故障)。
Error 102:能量過低(需進一步檢測光譜輸出)。
總結:判斷氘燈好壞需以光譜能量檢測為核心,結合啟動特性、外觀狀態及使用壽命綜合評估。建議每3個月進行一次預防性檢測,并在能量衰減至初始值70%前更換,以確保儀器檢測精度。若不具備專業檢測設備,可通過對比測試或儀器自檢功能快速排查故障。